在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之际,2014年5月4日,习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学生座谈会上,习说:“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2023年,浙江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之际,又对浙江大学发展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但愿你们再接再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优秀学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充满信任期待的谆谆话语,让作为浙大一份子的浙大二院也倍受鼓舞、难以忘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战和机遇!”中囯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说:“习的话语,让我强烈地意识到浙大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浙大二院,面对‘新医改’政策和‘健康中国’的大国策,我们不但要继续坚定地对标世界一流,而且要加快向世界一流医院迈进的步伐!”
顺时代大势而上,走发展大道致远。在迈向世界一流医院的征程上,浙大二院向世界医学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讲好了中国的故事。
面对习在北京大学和学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浙二人为什么记忆深刻?这是因为早在2009年,浙二人就在心中悄悄播下了“向世界一流医院迈进”的种子。
1931年,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为广济医院题写“济人寿世”四字。这四个字后来被刻在浙大二院的门楼上。
2009年,百年浙二,王建安带领新一届领导班子向全院发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才是最好的医院?”
带着思考、带着责任、带着时代的担当,浙二人认为最好的医院,应该是“患者满意、员工向往”!对于浙大二院来说,跨越三个世纪依然基业长青,这一切不能离开“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立院之本、兴院之源。
在这个基础上,医院进一步集智聚慧,坚定提出“科学技术创新,服务大众,培育新人,引领未来”的使命,“建设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国际品牌医院”的愿景,富有前瞻性、挑战性地提出了“卓越”“全球化”两大战略。
而这一年,在中国医学界的历史上,更是一个必将留下深刻烙印的年份。伴随着牵动亿万百姓福祉的《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国家医疗改革进入关键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浙大二院领导班子反复研究、思量后一致认为:“新医改的最终目的一定是让普通大众受益,让他们无论在哪里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对浙江百姓来说,则是要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际水准的服务。”
“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是幸运的。因我们迎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王建安说。
深入学习最先进的思想,医院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疗中心(UCLA Health)、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麻省总院、梅奥诊所等国际顶级医疗机构,开展从远程联合诊断到国际联合医师培训,再到管理培训和远程医疗、学科共建等交流合作,快速地补足自身薄弱领域,缩短与世界一流医院之间的差距。
“我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着UCLA的高精技术、理念和相关知识,我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浙大二院也这么做……回国后,在医院的支持推动下,我们将日间手术从设想变成现实,在有限的空间打造出功能齐全的日间中心,医护团队全力服务好每一位病人。”去国外进修的医护团队表示。
浙大二院在国内率先开创日间手术模式,首创了一套严谨的“三准入、三评估、三随访”和一个应急预案的评估标准及管理体系,成为全国日间手术的理论与实践双版本“教科书”。这只是浙大二院无数“引进来”的故事之一。
与此同时,浙大二院还引入代表国际标杆的质量管理体系,开启了医院医疗质量持续提升之路。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拉近了与优秀同行之间的距离。
浙大二院在囯内率先系统地启动医院流程再造和精细化管理等系列改革举措;塑造质量文化,实现精细管理品质跃升,成为公认的“精细化管理典范”。
一件件令人感叹、印象非常深刻的改变悄然发生:用唯一的病案号作为身份辨识码;上千个紧急求助铃遍布全院病房及所有公共区域卫生间内;每个斜坡处都有“注意安全”的醒目提示;全院统一配置抢救车、除颤仪、急救箱等急救设备;建立覆盖全院广播呼叫系统,并设立院内广播代码……
质量与安全意识,就这样深入人心。它为医院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质量基本盘,更给患者带来了全新的就医体验。
在总结经验和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王建安又在全国开创性地提出“效率医疗”改革,将医院的精细化管理再精进一步,这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不谋而合。富有挑战精神的浙二人从患者最关切的问题出发,改革和优化医院管理体制与机制,全面提振医院的服务容量、患者口碑、员工能力和团队士气,为全国医界同行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适性的高水平发展之路。
时代的洪流推动着浙大二院发生蝶变。这蝶变,也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关注、患者的喝彩。
他清醒地意识到,与国际声誉、患者体验、医院品质指标、患者自我报告结局(PROMs)等各项指标都顶尖的世界著名医疗机构相比,浙大二院依然存在着不小差距。
“确实,当时我们还有不少短板,比如在思想方面还需要更加解放、更加统一,人才方面还需要更加多的国际和国家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方面也迫切地需要范式转型。”王建安说,“迈向世界一流,这个梦,要不要做?能不能做?敢不敢做?如何去做?这些尖锐的问题,曾一次次地叩击着我。”
“全体浙二人达成共识,浙江大学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优秀附属医院的浙大二院,自然要建设世界一流医院!这不仅是公立医院、品牌大学实现高水平发展的需要,更是合拍国家发展大势、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这是理之所至,势所必然,我们每一个浙二人责无旁贷!”王建安如是说。
当然,立足当下再出发,想从优秀走向顶尖,这无疑将又是一次自我加压、自我挑战的升华,意味着更深层次、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但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
带着思考、勇气与决心, 浙大二院正式向全院提出、向社会昭告要建设世界一流医院。
起梦了!扬帆驶向世界一流医院,浙二人已经清楚自己“要去向哪里”,但是,他们坚守初心,始终不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因为梦想的放飞,离不开坚实的大地,万丈高楼平地起。
置身于人流密集的医院、眺望人头攒动的求医长队,凝视着一双双渴望得到救治的眼睛,尤其是面对一些因为患上了复杂疑难病症而绝望的患者……接触的病人越多,了解病人的疾苦越深,就越强烈地感受到患者对健康的无限渴求与有限的医学技术之间的矛盾。
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让王建安在各种场合上一次次动情地说:“我们要创新!唯有创新、再创新,才能真正地为患者与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真正以他们至上,实际做到引领。”
医院是医学创新的策源地。然而,创新,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是从思想,到方法,到体系的一次蜕变。
2014年,也就是习在北京大学和学生座谈会上发表“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讲话的那年。浙大二院开始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抓手,构建起系统的基金管理组织体系,全院动员、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面提升医院创新能级。
这是有计划的改变:医院为研究者们搭建起从基础研究到小动物、大动物研究平台、临床研究平台等完整的研究链,并成立大数据与统计中心、技术转化办公室,保障研究体系服务支撑。
这是系统性的转变:医院率先给予年轻医生专门的科研时间、经费、津贴,配备学术导师、科研助理等支持政策,想法设法地提升医生的科研热情。
正是源于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引导与熏陶下,浙二人把对科研创新的追求和热爱,深深地融入了血液中,形成了具有浙二特色的基金文化——以原创性重大临床研究成果为导向,核心是“创新”,两翼是“精益求精、永不言弃”。
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榜,浙大二院获批项目总数连续14年全国领先,连续四年位列全国第2。
基金的数量并不是医院的最终目标,培养医生的科学思维与研究能力,推动医院向真正的研究型医院迈进更为重要。
2022年底,全球医学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浙大二院心脏团队围绕冠脉介入治疗精准评价策略的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直接改写了冠心病支架植入临床治疗规范,显著减少了不必要的支架植入。这也是该杂志首次发表中国团队作为主要通讯作者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文章。
这是浙大二院多年来全力推动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实践的一个自然结果。
围绕重大疾病诊治,从预警预测,到术式创新,再到器械药物研发等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浙大二院形成独特的“创新中心”范式,致力于“回答别人没有回答的问题,解决别人没解决的难题。”
“我们一定要在临床中察觉缺陷,要以临床医生为核心开展跨团队、跨学科协作,完善层次清晰的全链式、交互式、多团队合作交叉融合创新模式,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成果转化,奋力突围破解一系列重大难题。”王建安说。
因为怀孕3个月被诊断为腰椎管内肿瘤,宁波一对夫妇深陷于放弃孩子的纠结与绝望之中。但是,出于对小生命的万般不舍,他们还是怀抱一线希望,来到浙大二院神经外科脊柱脊髓医疗组求医。
面对患者哀伤的眼神,神经外科和超声医学科团队一起,尝试性地使用了超声引导定位,手术取得了成功。随着一声啼哭,一名女婴被顺利产下。
在和年轻的父母分享了巨大的惊喜后,医师们很快开始思考着如何让超声引导定位的手术能够常态化地在临床上实际运用。
经过不断的求索和钻研,他们领衔的多学科交叉团队成功研发了基于自动化超声扫查成像的脊柱脊髓微创手术无辐射导航系统,并在临床治疗中获得了显著效果。
医院神经外科还与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等合作,完成全球领先国内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实现患者“意念”控制机械手喝水、吃东西甚至书写汉字。研发出国内首创的闭环神经调控治疗难治性癫痫的刺激器。将“脑控”和“控脑”从理念变为现实,为外伤、中风和渐冻症等失去运动能力,及难治性癫痫等患者智能化治疗带来了希望。
这是浙大二院推进基础与临床研究相融合的千百个项目中的经典案例,是医院为患者带去健康福音的生动缩影。从旗帜鲜明地鼓励新技术、新项目开展,到加大力度投入推动开展RCT(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到启动“5510”工程,即用5年时间争取形成10个标杆创新中心,再到建立创新俱乐部、举办创新大赛,推动从“点子”到“产品”的系统转化,得以让医学创新的价值指数级地放大。
为患者谋福祉的浙二人以实际行动,在迈向世界一流医院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为实现梦想添砖加瓦,为梦想的起飞插上翅膀!
钱江两岸,夜深人静。当美丽的杭城还枕着秀美的西湖沉睡时,却总有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医院目标奔跑的浙二人,在和万里之遥的越洋连线分享中,如饥似渴地吸纳着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在迈向世界一流医院的进程中,浙二人上上下下都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历经波澜壮阔的155个春秋,浙大二院创造了数不尽的辉煌。璀璨星河中,最为闪亮的是一张张熠熠生辉的卓越者面孔。他们中,有杏林翘楚,也有医学泰斗,有学科奠基人,也有领域开拓者。正是这些名医名士,披荆斩棘,勇攀高峰,在开创、颠覆、革新中,不断地铸造卓越,成就了百年名院。
光阴流转,薪火相传,当“建设世界一流医院”成为浙大二院锚定的新目标,并要加快步伐时,路在何方?
王建安的答案是:锻造国际话语权卓越人才梯队,建设全球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正因为如此,他比以往更迫切地要求在全院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打造一体联动的服务链,将医院卓越人才图谱越绘越大。
他提出了“十字人才方针”——“选、引、育、用、成、推、尊、厚、颂、留”。在不断地探索、论证、共情中,构建起了360°全视角的人才战略。
建设人才队伍,浙大二院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引育结合,制定了清晰的金字塔型路线图,学科带头人、杰出青年科学人才、优秀青年科学人才、青年博士分层分类、精准引育。
对于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医院实施“全球伙伴计划”“广济学者人才引进计划”等,建立强有力的人才梯队,持续进行学科带头人及后备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鼓励双/多栖临床复合人才,建立“一招鲜”职业发展绿色通道机制。
对于优秀的青年人才,医院充分搭建平台,促进成长。实施“临床科学家计划”“全程培养计划”,选拔和培养“临床+科研”双栖型人才,打造从青年博士到学科带头人的全过程人才教育培训机制。
以心脏中心团队为例,大家紧紧地围绕着“心脏功能重建”这个世界性难题。有的成员,重点聚焦冠状动脉功能重建的核心问题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逐步从年轻医生成长为国家“杰青”,并成为海内外同行认可的杰出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有的成员,重点聚焦瓣膜功能重建的转化研究,从青年“863”项目负责人成长为业务、研究双带头的首批临床医师国家“杰青”……
这样的团队、这样的梯队,还有很多,如移植团队、重症团队、脑科团队等等,扎扎实实地围绕临床问题、处理问题,形成了百花齐放的高水平人才格局。
2024年,浙大二院“临床科学家”系列培训项目全面系统再升级。150位临床学科带头人、青年才俊分别奔赴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麻省总医院、澳大利亚悉尼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交流学习。
“学习中感触最深的一个点,那应该是临床科研的严谨性,原来我们心目中简简单单的‘随机’两个字包含了如此多的奥妙。”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浙大二院更有组织地打造堪当建设世界一流医院重任的干部队伍、创新人才队伍、高素质医务工作者队伍的“三支队伍”。他们中间,有年轻的顶刊第一作者和国家“四青”人才;有中国医师协会最年轻的专委会副主委;有连续多年蝉联院复杂手术量榜首的临床能手;有全国率先创立疑难术式造福患者的探路人;还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高校教学大赛获奖者,连年递增的国家规划教材主编们……
对有为者,医院给予足以施展其才华的无垠舞台,让热爱临床者有手术台、热爱教学者有讲台、热爱研究者有实验台、热爱管理者有平台,每个人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既要筑巢引凤,又要暖巢留凤,更要固巢育凤。”王建安恳切地说道,“我们从始至终致力于让人才更受尊敬、更有梦想,对人才进行全链式融合服务,坚持用一颗心感动另一颗心,让每一位人才都能与医院双向奔赴、互为成就。”
谋人才,就是谋未来。浙大二院,正日益成为引得全球医学最强大脑纷至沓来的强磁场。他们聚天下英才、续百年华章。
如今的浙大二院,拥有包括首个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首个国家心脑血管植入器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首批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首批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在内的国家级平台10余个;
中国医院排行榜位列全国最高等级A++++,其中前五学科和上榜学科数量均浙江第一;
在向世界一流医院迈进的征程上,浙大二院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那样坚实;所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是那么耀眼。
砥砺奋进的浙二人,实现了从“迎接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不乏“引领时代”的跨越!
2024年,由王建安院士团队医工结合自主创研的DragonFlyTM经导管二尖瓣夹闭系统已在欧洲完成多例确证性临床入组,这不仅开创了国产经导管治疗二尖瓣反流产品进军欧洲的先河,更是国产器械在国际舞台上全面深化影响力的标志性事件。
作为一名从临床医生做起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安心底很早就有一股强烈的驱动力,想做出中国自己的创新器械产品和技术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作为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更是深知自己肩负的重担。
王建安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攻坚心脏瓣膜疾病“卡脖子”问题,以经导管人工瓣膜置换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研发为导向,牵头形成了“医-学-政-企”间跨团队、整合式的产学研医用合作模式。
经过多年对14万病例的研究,揭示了主动脉瓣钙化和二叶瓣形成机制,他率领团队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瓣环上结构”理论,并突破国人心脏瓣膜病手术禁忌,提出了不开刀置换瓣膜的“杭州方案”,被国际同行广泛采纳。
同时,他又主导自主研发出系列心脏瓣膜产品,创建适配国人的精准介入方案,明显减少患者并发症和医疗成本。有关技术和产品辐射到欧美七国10大中心和全国200多家医学中心。
北京时间12月3日,王建安受邀前往意大利Humanitas大学研究医院,成功演示两例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这是全球著名心血管介入专家Antonio Colombo所在的医院,该教授多次到中国进行交流,当天与王建安一起同台手术。
王建安还受邀在TCT(美国)、TVT(美国)、CSI(欧洲)、TCTAP(亚太)等大会进行主题报告、手术直播,更是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心脏介入医生飞赴浙大二院学习培训。
创新经验进一步推广应用到经血管植入器械领域,获国际国内专利37项,培育国内首家瓣膜上市企业,获批了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全面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重要领域“领跑”的跨越。
令人欣喜的是,在迈向世界一流医院的征程中,浙大二院这样的高光时刻越来越成为常态。
医院院长王伟林教授带领的肝移植团队,肝移植质量引领全国,存活率居世界前列,其中自体肝移植连续两年全国第一,儿童肝移植术后存活率全球领先,王伟林教授团队还成功实施全球首例劈裂式肝移植联合多米诺肝移植和辅助性肝移植等高水平疑难复杂手术。近年来,王伟林教授带领移植团队受邀赴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主刀开展数例亲体肝移植等手术,传播并提升当地医学技术水平。
医院大肠外科团队,作为中国大肠肿瘤规范诊治指南制定者,从“六五”到“十四五”期间,承担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团队还受邀至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成功演示高难度手术,赢得了该国医生的高度赞誉。
医院肺移植团队受比利时邀请,前往当地示范开展高难度的二次双肺移植手术……
浙大二院精湛的医疗技术为全球同行所认可,为世界所瞩目。心脏瓣膜介入手术、儿童肝移植、肺移植、罕见病诊治、恶性肿瘤“海扶刀”治疗、肝癌介入治疗、骨肿瘤治疗、白内障手术八大关键技术影响全球,服务110个国家和地区。
在迈向世界一流医院的征程中,浙大二院也为全球医学界贡献慢慢的变多的“浙二智慧”。
浙大二院也慢慢的变成为众多海外医生向往的培训医院之一,吸引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欧美国家和地区的60多名医生前来参加培训。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更是将浙大二院的住院医师临床培训视同于在美国本土的培训。
被美国最权威的心脏年会评选为“年度最优秀年轻心内介入医师”的菲利普·威斯纳,曾两次到浙大二院培训学习。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他主动谈及浙大二院:“在浙大二院的培训使我获益颇丰,对我的职业生涯帮助很大……他们的效率十分惊人,他们的手术技术让我感到惊叹!”
充满活力的创新转化体系、疑难重症的全球诊疗中心、国际话语权领军人才梯队、世界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优质高效的现代治理体系、价值导向的先进文化引领——这些清晰的宏伟目标,在发展的活力更加充沛、创新的灵感持续迸发、人才的春水尽情涌流的浙大二院,也正在不断地被变为现实。
但是,浙二人仍然是清醒的。尽管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在今年年初的医院“新春第一会”上,王建安指出:“要实现‘让世界更加认可、更多尊重’,我们还任重而道远。要想变成全球一流、做到无愧世界一流,我们还需要有一流的定力、一流的思考、一流的追求。我们肯定要一以贯之,勠力同心……”
追梦者,永远在路上。为发出中国医学声音,讲好中国医学故事,浙二人将继续奋楫笃行、弦歌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