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潮是一种灾祸性的自然现象。因为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突变(一般指飓风和温带气旋等灾祸性气候体系)导致海水反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越往常潮位的现象,称为风暴潮。飓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时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但凡有飓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滨海区域均有飓风风暴潮产生。
飓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时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但凡有飓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滨海区域均有飓风风暴潮产生。
温带风暴潮,多产生于春秋时节,夏日也时有产生。其特点是:增水进程比较陡峭,增水高度低于飓风风暴潮。首要产生在中纬度滨海区域,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风暴潮指由激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飓风、飓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引起的海面反常升高现象。滨海验潮站或河口水位站所记载的海面升降,一般为地理潮、风暴潮、(地震)海啸及其他长波振荡引起海面改变的归纳特征。一般验潮设备现已滤掉了数秒级的短周期波浪引起的海面动摇。假如风暴潮刚好与地理高潮相叠(尤其是与地理大潮期间的高潮相叠),加之风暴潮往往夹狂风恶浪而至,溯江河洪水而上,则常常使其影响所及的滨海区域潮水暴升,甚者海潮冲垮海堤海塘,吞噬码头、工厂、乡镇和村庄,使物资不得搬运,人畜不得逃生,然后变成巨大灾祸。
有人称风暴潮为“风暴海啸”或“气候海啸”,在我国前史文献中又多称为“海溢”、“海侵”、“海啸”及“大海潮”等,把风暴潮灾祸称为“潮灾”。风暴潮的空间规模一般由几十公里至上千公里,时刻尺度或周期约为1-100小时,介于地震海啸和低频地理潮波之间。但有时风暴潮影响区域随大气扰动因子的移动而移动,因此有时一次风暴潮进程可影响一两千公里的海岸区域,影响时刻多达数天之久。
国内外学者较多依照诱发风暴潮的大气扰动特性,把风暴潮分为由热带气旋所引起的飓风风暴潮(或称热带风暴风暴潮,在北美称为飓风风暴潮,在印度洋沿岸称为热带气旋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等温带气候体系所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
我国是国际上两类风暴潮灾祸都很严峻的少量国家之一,风暴潮灾祸一年四季均可产生,从南到北一切沿岸均无逃过。国内外一般以引起风暴潮的气候体系来命名风暴潮。例如:由1980年第7号强飓风(国际上称为Joe飓风)引起的风暴潮,称为8007飓风风暴潮或Joe风暴潮;由1969年登陆北美的Camille飓风引起的风暴潮,称为Camille风暴潮等。
风暴潮能否成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最劲风暴潮位是否与地理潮高潮相叠,尤其是与地理大潮期的高潮相叠。当然,也决定于受灾区域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状、岸上及海底地势,尤其是滨海区域的社会及经济(承灾体)状况。假如最劲风暴潮位恰与地理大潮的高潮相叠,则会导致产生特大潮灾,如 8923和 9216号飓风风暴潮。 1992年 8月28日至9月1日,受第16号强热带风暴和地理大潮的一起影响,我国东部滨海产生了1949年以来影响区域最广、丢失很严峻的一次风暴潮灾祸。潮灾先后涉及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河北和辽宁等省、市。风暴潮、巨浪、劲风、大雨的归纳影响,使南自福建东山岛,北到辽宁省滨海的近万公里的海岸线,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突击。受灾人口达2000多万,逝世194人,破坏海堤1170公里,受灾农田193.3万公顷,成灾33.3万公顷,直接经济丢失90多亿元。
当然,假如风暴潮位十分高,虽然未遇地理大潮或高潮,也会导致十分严峻潮灾。8007号飓风风暴潮就归于这种状况。其时正逢地理潮平潮,因为呈现了5.94米的特高风暴潮位,仍形成了严峻风暴潮灾祸。依国内外风暴潮专家的定见,一般把风暴潮灾祸划分为四个等级,即特大潮灾、严峻潮灾、较大潮灾和轻度潮灾。
风暴潮灾祸居海洋灾祸之首位,国际上绝大多数因强风暴引起的特大海岸灾祸都是由风暴潮形成的。
在孟加拉湾沿岸,1970年11月13日产生了一次震动国际的热带气旋风暴潮灾祸。这次风暴增水超越6米的风暴潮夺去了恒河三角洲一带30万人的生命,淹死家畜50万头,使100多万人无家可归。1991年4月的又一次特劲风暴潮,在有了热带气旋及风暴潮警报的状况下,依然夺去了13万人的生命。1959年9月26日,日本伊势湾顶的名古屋一带区域,遭受了日本前史上最严峻的风暴潮灾祸。最劲风暴增水曾达3.45米,最高潮位达5.81米。其时,伊势湾一带沿岸水位陡增,暴潮激起千层浪,汹涌地扑向堤岸,防潮海堤短时刻内即被冲垮。形成了5180人逝世,伤亡算计7万余人,受灾人口达150万,直接经济丢失852亿日元(当年价)。
美国也是一个频频遭受风暴潮突击的国家,而且和我国一样,既有飓(台)风风暴潮又有温带劲风风暴潮。1969年登陆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卡米尔-Camille”飓风风暴潮曾引起了7.5米的风暴潮,这是迄今为止国际第一位的风暴潮记载。前史上,荷兰曾不止一次被海水吞没,又不止一次地从海洋里夺回被吞没的土地。这些被防潮大堤维护的土地约占荷兰悉数疆土的3/4。荷兰、英国、原苏联的波罗的海沿岸、美国东北部海岸和我国的渤海,都是温带风暴潮的易发区域。
我国前史上,因为风暴潮灾形成的生命产业丢失触目惊心。1782年清代的一次强温带风暴潮,曾使山东无棣至潍县等7个县受害。1895年4月28、29日,渤海湾产生风暴潮,毁掉了大沽口简直悉数建筑物,整个区域变成一片“湖泽”,“海防各营死者2000余人”。1922年8月2日一次强飓风风暴潮突击了汕头区域,形成特劲风暴潮灾。
据史料记载和我国闻名气候学家竺可桢先生考证,有7万余人丧生,更多的人无家可归颠沛流离。这是本世纪以来我国逝世人数最多的一次风暴潮灾祸。
据《潮州志》载,飓风“震山撼岳,拔木发屋,加以海汐骤至,暴雨倾盆,平地水深丈余,滨海低下者且数丈,村庄多被卷进海涛中”。“受灾尤烈者,如澄海之外沙,竟有全村人命产业荡然无存”。该县有一个1万多人的村庄,死于这次风暴潮灾的竟达7000多人。当地政府对此漠不关心,成果流行病横行,又死了2000多人。记载到的这次风暴潮值为3.65米,飓风风力超越了12级。
上海区域在前史上也曾产生多起很严峻的特劲风暴潮灾。其间最严峻的一次产生在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六月初一日,劲风暴雨如注,时方值亢旱,刹那水沟皆溢,喝彩载道。二更余,忽海啸,飓风复高文,潮挟风威,气势汹涌,冲入滨海一带当地几数百里。宝山纵亘六里,横亘十八里,水面高于城丈许;嘉定、崇明及吴淞、川沙、柘林八、九团等处,漂没千丈,灶户一万八千户,淹死者共十万余人。黑夜惊涛猝至,居人不复相顾,奔窜无路,至天明水退,而积尸如山,惨不忍言”。这是我国风暴潮灾祸前史的文字记载中,逝世人数最多的一次。
据统计,汉代至公元1946年的二千年间,我国滨海共产生特大潮灾576次,一次潮灾的逝世人数少则成百上千,多则上万及至十万之多。
中华公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四十多年中,我国曾多次遭到风暴潮的突击,也形成了巨大的经济丢失和人员伤亡;
1956年第12号(Wanda)强飓风引起的特劲风暴潮,使浙江省吞没农田40万亩,逝世人数4629人。
1969年第3号(Viola)强飓风登陆广东惠来,形成汕头区域特劲风暴潮灾,汕头市进水,大街漫水1.5-2米,牛田洋大堤被冲垮。在当地政府及戎行奋力抢救下,仍有1554人丧生。但较1922年同一区域相同强度的风暴潮,逝世人数削减了98%。
1964年4月5日产生在渤海的温带气旋风暴潮,使海水涌入陆地20至30公里,形成了1949年以来渤海沿岸最严峻的风暴潮灾。黄河入海口受潮水顶托,浸溢为患,加剧了灾情,莱州湾区域及黄河口一带公民生命产业丢失惨重。
另一次是1969年4月23日,同一区域的温带风暴潮使无棣至昌邑、莱州的滨海一带海水内侵达30至40公里。
据统计,1949—1993年的45年中,我国共产生进程最大增水超越1米的飓风风暴潮269次,其间风暴潮位超越2米的49次,超越3米的10次。共形成了特大潮灾14次,严峻潮灾33次,较大潮灾17次和轻度潮灾36次。别的,我国渤、黄海沿岸1950—1993年共产生最大增水超越1米的温带风暴潮547次,其间风暴潮位超越2米的57次,超越3米的3次。导致十分严峻潮灾4次,较大潮灾6次和轻度潮灾61次。
四十多年中,虽然滨海人口飞速添加,但死于潮灾的人数已显着削减,这不能不归功于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胜和风暴潮预告警报的成功。但随着濒海城乡工农业的开展和滨海基础设施的添加,承灾体的日趋巨大,每次风暴潮的直接和直接丢失却正在加剧。据统计,我国风暴潮的年均经济丢失已由50年代的1亿元左右,增至80年代后期的均匀每年约20亿元,90年代前期的每年均匀76亿元,1992和1994年别离到达93.2和157.9亿元,风暴潮正成为滨海对外开放和社会经济开展的一大限制要素。